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交流 >

专访朱兵:中国针灸学是有实证依据的科学

发布时间:2022-04-02 15:37:54  浏览次数:


记者:针灸学中的“穴位”“经络”等概念很有特色,这些概念是怎么产生的?
 
朱兵:穴位是针灸学的基本科学问题,它的产生和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程,这在《黄帝内经》中是有所记载的。但因为当时书写材料的稀缺,《内经》的文字内容高度概括,导致我们难以确切地了解古代先贤们发现穴位的完整脉络,不过我们仍然可以从经典文献的字里行间找到一些古人“发现”穴位过程的记录。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了脏腑发生病变时,体表会出现相应疼痛的现象,这与现代医学所说的“反射性牵涉痛”现象相类似。接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又提到可以通过“司外揣内”,诊察相关腧穴来诊断相应的脏腑疾病。人的机体在病变情况下会牵涉到体表特定部位的反应,这是古人形成“腧穴”概念及确定腧穴与靶器官联系的重要依据,后来又观察到刺激这些反应区可以有效缓解相应病症。在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古代先贤总结出腧穴的诊断意义与主治价值,并为越来越多的现代临床研究所证实。
 
在《内经》成书的时代,穴位的具体位置还是比较模糊和宽泛的。而到汉代编撰《黄帝明堂经》时,就采用了体表解剖标志的描述方法,将腧穴固定在了相对具体精准的位置。由此,穴位的操作更加规范,有利于学习、记忆、教学、传承和应用,也容易取得临床验证。
 
穴位有了具体的定位,共性穴位群的“类穴”概念就此开始形成;千百年来,不断观察到的有效穴位又构成了逐渐增加的穴位布阵群。随着临床观察记录的穴位越来越多,在躯干四肢形成串状分布,相同功效穴位连线的“经脉线”概念就逐渐形成了。于是,穴位的分类、归纳、系统理论化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记者:“穴位”概念的产生过程可以说明什么?
 
朱兵:穴位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机体源于病变导致的体表牵涉性病理性反应,是个体病案体表牵涉部位的定位化和一定范围实践基础上群体化、标准化、理论化的产物。
 
可见,针灸学是古代先贤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和发明的,针灸的基本要素都来自于临床实践。在临床实践的不断发展中,人们对针灸学中“穴位”“经络”的认知不断深化,因此,我们可以说,针灸学是一门有实证依据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