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打牢理论基础,做到读为所用!国医大师徐经世谈如何学好中医

发布时间:2022-10-18 16:25:48  浏览次数:

五彩金秋,天高云淡,新的学年,迎来新生。作为一名从事中医临床工作70年的中医人,看到你们对中医药充满如此高亢的热情,我很欣慰。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至今已传承数千年且兴而不衰。中医药学是一门实用科学,其主旨是以人为本,人法自然,整体思维,维护健康。中医药学内涵丰富,包括了古代哲学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在疾病防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保健的需求,更显示出她的独特作用和魅力。
 
作为中医学子,尤其是在校学习的你们,如何能真正掌握中医这门古老而又与时俱进的医学科学,我结合自身的学医行医历程,跟大家谈一谈,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要坚定中医自信
 
要立志做一名真正有抱负的中医,首先是要树立中医信念,解决人生价值追求的问题。坚定的中医文化自信是一个人治学的精神动力,这种自信从哪里来?我认为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中医药文化自信来源于几千年治病救人的传承,中华民族数千年繁衍生息、祛疾疗伤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中医药预防和治疗。
 
第二,自信来源于中医药是世界上最为系统完整的生命医学体系。数千年来中医大家灿若星辰,如华佗、孙思邈、张仲景等,形成的中医药学经典巨著,诸如《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神农本草经》《千金要方》等为维护中华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沿用至今,历久弥新。
 
第三,自信来源于中医药拥有的独一无二的优势:
 
一是中医药的经济学优势。中医药的简、便、验、廉释放了独特的魅力,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二是中医药的生态学优势。当前世界发达国家都致力于“绿色科学”的研究,其宗旨就是取之于自然,回归于自然。
 
三是中医药的预防学优势。中医重视治未病学说,从卫生经济角度看,中医药养生保健将是未来人类医疗保健的基础,也是中医走向世界的基础之一。
 
四是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优势。在防治传染性疾病方面,中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有效方剂。在历次传染病如乙脑、非典、禽流感、登革热等防治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当前新冠疫情的防治,中医药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是中医药具有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对目前西方医学束手无策的一些健康问题,中医的许多非药物疗法能起到根本防治作用。
 
第四,自信来源于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印发,为中医药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医药人将承担更加光荣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所以,学习中医是终身的过程,不是仅凭兴趣就能走下去的,非有笃志者不可为。学习中医态度要诚恳,不能带着傲慢的心态来学习。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要打牢理论基础
 
中医历史延续数千年,药有千种,方有万则,中医书籍更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穷尽一生也不一定能读完,所以作为在校数年的你们,“学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
 
中医学习重点在于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其中核心两大方面:一是阴阳学说中的“对立制约”关系,五行学说中“生克制化”关系,藏象学说中的“知常达变”“司外揣内”“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三因制宜”的个体化思想等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另一个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诊疗思维。“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辨证思维。
 
作为中医学子,希望你们要好好学习中医,要能够运用中医的思维与方法治病救人。针对不同的疾病阶段,宜中则中,宜西则西,要发挥中医药优势,坚持中西医并重,用“和而不同”的智慧显示中医药疗效。
 
中西医分属两个不同的认知体系,西医注重微观分析,中医倾向于宏观把握,要在辨证思维的基础上做好结合。相信你们毕业后走向临床,既有较强的中医功底,又掌握现代医学知识,只要肯努力,分清主次,做到不偏离中医,就一定能更好地服务患者,提高疗效,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
 
要做到读为所用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要读好经典,做好临床,也就是理论与临床相结合。
 
研读经典对于学习中医而言可谓一大捷径,大家公认的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必须认真研读,其他历代名家也多有著述,需泛读博览,厚积薄发,由博返约,这是读书成才的必然过程。要了解经典成书年代的文辞用法,又要通晓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观哲学,于无字处用功。读书同时,又要注重思考,不应有口无心,泛泛而过,谨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之诫。
 
针对多读书,读为所用,我归纳了“读、看、练、记”四字。“读”,就是埋头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站在理论的高点上;“看”,是随师应诊,学习老师的诊治经验,从实践中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练”,是在中医典籍和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历练,不断地提高医术;“记”,是在实践中多写多记,对中医典籍的学习心得、师诲及临床成功经验一一记录,认真揣摩,心领神会,不断达到自我提高。所提“四字”读书法,是我在学习,临证中不断感悟出来的,有可借鉴。
 
中医的学习必须把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升华,提高疗效,这是我们读书,学好专业的关键所在。至于如何“做好临床”,我想从五个方面和同学们谈谈:
 
知彼之苦,若己有之
 
做好临床,首在修身。身为医者,德术并重。自古明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所以想要学好中医,做好临床,必须把品德修养放在第一位,始终怀有“知彼之苦,若己有之”的情怀,去对待病人,尊重职业。
 
博采众长,集思广益
 
中医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许多中医先贤们都是在学习吸收他人的成功经验及理论,并不时思考总结临床中的失败教训,注重博采众长,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丰富自身,所谓“转益多师是我师”。这种求知精神是一种素质修养的表现,也是打好专业基础不可或缺的优良学风。何况医学是关乎生命,治病救人的高尚职业,必须要具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也只有知识广博,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才能应对各种复杂疾病,解决病患痛苦,做到恪尽职守。
 
聚精会神,一丝不苟
 
做任何事情都要认认真真,集中精力去完成,切不可抱着应付的态度或草率从事,更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求深入。所以,要树立一种无私和执着的精神,这种精神简而言之就是要聚精会神,一丝不苟。以医而言,由于职业的要求,更要培养这种精神,在诊务中要细察病情,以病人至上,做到有问必答让病人满意,服务到位。
 
辨证思维,随机应变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博大精深,富有深刻内涵,要掌握好它,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和实践能力,以及敏捷的思维,方可随机应变,切中病机,把握好主次。同时还需要尊重现实,正确认识中医的特色优势,达到治病求效的目的。
 
取方用药,以效为本
 
为医之本是治病救人,但诊病的过程,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取方用药,而方药的取用,又贵于圆法变通,把握分寸,抓住主要矛盾,权衡利弊,标本兼顾,不过有时也要“重拳出击”或“点到为止”,或“润物无声”或“双管齐下”。尤其是药对之宜,生制之异,唯求增其效而纠其偏。所谓“圆法变通”,是有准则的圆法,也即是“万病不离其宗”。尽管病属疑难,只要善于抓住关键,“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则四两之力,可拨千斤,以获奇功。
 
最后,以唐代文学家韩愈《劝学诗》所言“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之句与大家共勉,希望大家能够“多读,深思,虚心,躬行”,寄望你们能忠诚于中医事业,学好中医,做铁杆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