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文化 > 健康讲堂 >

【中药贴敷】: 安全高效 独特疗效

发布时间:2023-09-04 13:54:23  浏览次数:


 
【中医敷疗发展历史】
中医贴敷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草药制剂,施于皮肤、胸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通过经络对机体的调整作用,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属于中药外治法的范畴。
纵观中医敷贴疗法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萌芽阶段:(远古春秋战国)
早在1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大量关于中医外治体会的文字记载。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有“傅”“涂”“封安”等疮口外敷之法;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有“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论述。这一时期,贴敷疗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具体方法还比较幼稚,虽然可以看到很多后期成熟外治方法的雏形,但无完整体系和专著出现。

2.发展阶段(汉代明代)
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慰、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方法;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首次记载了用生地黄或枯萎根捣烂外敷治伤;唐代医学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个时期的主要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针灸资生经》、《外科正宗》等,汇集了大量有效的贴敷方药。这一时期随着中药外治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创新,膏药的制备已经非常完善,而且晋、唐之后已出现贴敷疗法和其它学科相互渗透与结合的运用研究。

3.理论成熟阶段(清代)
清代,可以说是中药外治方法较为成熟的阶段。其中以《急救广生集》、《理濡骈文》等中药外治专着的问世为代表,以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贴敷疗法成熟的标志。

4.中西医结合阶段(民国——现代)
这一时期对历代本草和方剂著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收集汇编与研究。上世纪50 年代出版了《膏药方集》, 60 年代出版了《中国膏药学》, 对传统膏药的机理、制备、组方等进行总结、更新和充实, 使之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中科盛元中医敷疗】
新一代中科盛元中药贴敷是直接敷于皮肤表层,以恒定速度通过穴位经络,让中药材的有效成分渗透、吸收,直达病灶,避免了药物经肝脏代谢对其造成的损伤和经肠胃道对药物的损耗,可靶向调理人体的各种疾病。

                  
【中医敷疗可调理范围】
中科盛元中医敷疗对小儿感冒发烧、口腔溃疡、急慢性腹泻、消化不良、咳嗽发热、扁桃体炎、支气管及肺炎、急慢性胃炎、肠道炎、腮腺炎、肩周炎、风湿骨关节炎、带状疱疹、牙龈肿痛、腰间盘突出、痛经、体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