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时评】中西医协同或为全球抗疫最佳医学模式

发布时间:2021-02-25 14:53:17  浏览次数: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新增确诊人数有所下降,但抗疫形势依旧不容乐观。尤其日前美国因疫情死亡人数突破50万,更是引发全球舆论关注。与此同时,中国自去年至今持续对疫情的成功防控,则与上述情况形成鲜明对照。而总结中国防控疫情的成功经验,坚持中西医结合无疑是最重要的经验之一。

 
 
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现代化进程,西医逐步成为全球的主流医学,对人类健康的重要作用自不待言。然而,在长期发展中,西医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并体现在此次抗击疫情中。而中医学的诸多特色和优势,恰恰弥补了西医学的一些局限,形成了两者间较完美的协同互补,使得中西医协同结合模式在实践中成为了中国成功防控疫情的关键,并有杰出表现。
 
一是在预防方面。西医除隔离外办法不多。而中医却可根据五运六气和对病因、病机的分析,以保护正气为基本原则,开出“通治方”,用于普通人群和高危人群,既可大为降低发病率,阻止疫情蔓延,又能有效缓解人群恐慌,使局势可控。比如,去年武汉疫情初期基于通治方的中药“大锅汤”的广泛使用。
 
 
二是在临床救治方面。西医的特效药和疫苗是其最大长处,如眼下全球疫苗接种已显示良好效果,但在药物和疫苗研发出来之前西医基本只有对症治疗,根本问题上无能为力,也才有仅美国一国病亡人数就达50万之巨的憾事。
 
而中医凭借历史上对付瘟疫富有成效的“扶正祛邪”思想和灵活的“辨证论治”特征,可因人、因地、因时迅速开出有效的方药,成为提高治愈和减少病亡的重要武器,也是中国因疫情病亡人数很少的关键所在。
 
比如,对轻症患者,如同中药可有效对付日常的感冒一样,基本能够治愈。由中医接管的武汉江夏方舱医院,500多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即是例证。
 
 
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西医的呼吸机、血滤、ECMO(体外膜肺氧合)等生命支持技术和对症治疗的药物是其长处,但同时器械的使用容易对人体造成创伤性损害,抗生素、激素等药物则伴随着一些副作用和后遗症。而中医“一人一方”“一证一方”和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对挽救生命往往起能力挽狂澜,有效减少病亡,且相对安全、无副作用。
 
三是在出院后康复方面。很多患者尤其重症患者治愈出院后,仍有肺纤维化损伤、乏力、气短、心慌等许多不适症状,或无症状但核酸检测复阳,西医对此也是基本办法不多。
 
而中医以扶正为本并因人而异的中药调理,以及针灸、推拿、功法等多种疗法的配合使用,则可较快使患者完全康复。
 
 
四是在医疗设备依赖和医疗成本方面。西医迄今已基本形成对医疗设备的高度依赖,否则许多情况下往往无能为力,所以才有ICU(重症监护室)的出现。然而,医疗设备也往往意味着高成本或数量有限,在没有国家财政保障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富人医疗或少数人医疗,穷人或后患病者无奈等死。
 
比如,一些国家的病亡率所以高,一个重要原因即是面对病人激增而医疗资源尤其高成本急救设备不足导致。
 
而高明的中医凭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历代传承的方法技术,一般无需什么医疗设备,用汤药和针灸等就可能收起死回生之效。比如,在武汉的一些病区,本要转往ICU的患者经中医药治疗转为轻症或治愈的案例并不鲜见,突显出中医医疗的低成本、灵活性和公平性。
 

 
事实上,即使西医有了特效药和疫苗,但面对病毒变异等复杂情形,中医药诸多价值和作用以其与西医药的互补性特征,仍然不可或缺。
 
可以说,中医和西医是当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两大医学,中西医的不同缘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这是虽不同却能有效互补的两种智慧。
 
而且,当今探索生命的“复杂性”已超出任何单一学科的能力范围,也需要西医和中医互学互鉴、互补短长。屠呦呦成功发现青蒿素等事实表明,中西医学的力量汇聚和深层互通已成为推进世界医学境界提升和生命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西医协同互补结合,不仅在此次中国实践中被证明或为全球抗疫的最佳医学模式,也或将成为人类生命健康领域的最佳模式。
 
中国本着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愿望,当然愿意与世界各国分享此中国经验。然而也要看到,由于文化认同的原因,以及医疗准入和药品标准的差异,各国对中医药的接受会有一个过程,注定了中医药走出去没有想像中那么轻而易举。
 
时光上溯60多年,毛泽东有次在谈及中医时说,“中国对世界有大贡献的,我看中医是一项”。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伟人之言犹在耳边,让人感慨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