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穴位贴的治疗作用机理

发布时间:2019-05-27 13:54:54  浏览次数:

穴位贴敷疗法是将药物贴敷到特定的穴位上,药物和穴位对人体共同发挥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它既刺激穴位,又通过皮肤对药物的有效吸收达到双重治疗效果。相关研究表明,治疗上配合穴位贴敷疗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口服药物的剂量,因此,相对来说,穴位贴敷较为安全、毒副作用小、简便易行、经济实惠、老少皆宜。
通过透皮的吸收和经络穴位的传导,扶助正气,祛散伏痰,调整和增强小儿肌体的功能。当人体毛孔张开,气血聚到体表,气血最为明显的时候,此时运用穴位贴敷,药物的吸收效果更佳。

贴敷一般适合体弱易感、哮喘、鼻炎、上呼吸道感染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起到增强免疫力的作用,特别是经常咳嗽感冒的易感人群可以考虑此法。

穴位贴敷可刺激局部皮肤,使它充血和加强药物吸收。现代医学认为药物通过穴位刺激,在大脑皮层形成了一个新的兴奋灶,遗留了痕迹反射,长期的后抑制作用改变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机能状态;吸收后使免疫系统发生相应的改变,使肺内有关感受器发生相应改变,进一步使表面活性物质得到调整,以达到止咳、平喘及提高人体免疫力的目的。

特别提示:贴敷小心胶布过敏

在所接触的患者中,贴敷时,对药物过敏者较少,却有一部分人对胶布过敏,出汗后更易过敏。所以,避开洗澡段来贴敷,小儿贴敷后,家长应该尽量让小儿衣着凉爽,少跑动,避免过多出汗。此外,由于小儿皮肤过嫩,3岁以下儿童宜贴脚底涌泉穴。

穴位贴的治疗作用机理

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二是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三是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

(一)穴位作用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环运行出人的通道,而穴位则是上述物质在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是“肺气所发”和“神气游行出人”的场所。

根据中医脏腑一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有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
各种致病之邪滞留在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受到损害和影响,致使经络涩滞,郁而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则百病生焉。


此时,可能在经络循行部位(尤其在其所属腧穴部位)出现麻木、疼痛、红肿、结节或特定敏感区(带)等异常情况。

而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以通郁闭之气……以散瘀结之肿”,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凋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二)药效作用

清·徐大椿曾说:“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活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

贴敷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或表面病灶,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热拔毒,消肿止痛,止血生肌,消炎排脓,改善周围组织营养的作用。

还可使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联络脏腑,沟通表里,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正如《理瀹骈文》所言:“切于皮肤,彻于肉里,摄入吸气,融入渗液”。并随其用药,能祛邪、拔毒气以外出,抑邪气以内清;能扶正,通营卫,调升降,理阴阳,安五脏;能挫折五郁之气,而资化源。

我们知道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除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理性质外,还与皮肤所固有的可透性有密切的关系。

现代医学已证明,中药完全可以从皮肤吸收。经穴皮肤吸收药物的主要途径为:

一是透皮吸收,通过动脉通道,角质层转运(包括细胞内扩散和细胞间质扩散)和表皮深层转运而被吸收,药物可通过一种或多件途径进入血液循环。

二是水合作用.角质层是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其含水量为环境相对温度的函数、中药外敷“形附丽而不离”,“气闭藏而不泄”,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含水量从5%~15%增至50%,角质层吸收水分后使皮肤水化,引起角质层细胞膨胀成多孔状态而使其紧密的结构变得疏松,易于药物穿透。研究证明药物的透皮速率可因此增加4~5倍,同时还可使皮温从32℃增至37℃,加速局部血液循环。

三是表面活性剂作用,贴敷药物中所含的表面活性剂,可促进被动扩散的吸收,增加表皮类脂膜对药物的透过率。

四是芳香性药物的促进作用,贴敷方中的芳香类药物,多含挥发性烯烃、醛、酮、酚、醇类物质,其较强的穿透性和走窜性,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

(三)综合作用

穴位贴敷疗法是传统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其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而不仅仅是单纯某一因素在起作用。

根据不同疾病选择不同的穴位,作用更好

有的根据病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贴敷部位或穴位,则更显示出穴位和经脉的作用。